一、陷入了專業怪圈
我收到很多信,大部分是從自己大學時候悲催地選錯了專業開始,洋洋灑灑數萬字,中心思想是想問究竟要不要放棄自己大學的專業,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放棄專業總覺得太可惜了。想著想著,就覺得自己完全沒有了希望和前途。
我們陷入了一個專業的怪圈,每個人都過于專注和重視自己那些所謂的專業,對其他事情一無所知。
上周末和《TheNewYorker》的記者吃飯,她采訪了一些我在中國做的事情。那幾天我非常忙亂,工作上有一些很頭痛且我個人無法控制的事兒。一個版本的書在補各種類似前言、楔子、致謝的文字,另一個版本的書還在配合改文字,新買的書堆得書架差點倒了,還恰逢色彩教室一批批地買彩筆,志愿者甄選等等。
她問我:“你會繼續寫書,或者當專業的作家嗎?”
“不會。”
“那你想做點什么?”
“做一些新的我沒有做過的事情。”
其實,我經常被很多人問到類似的問題:“寫字這么好,書出得這么快,要不要去做專業作家?”“圖畫得這么好,要不要去轉行做設計?”“個人業務這么發達,要不要轉行做自由職業者?”
每次我回答不要之后,對方便露出遺憾的神色,其實我也有點遺憾,總覺得自己浪費掉了什么......
二、可是生活,它不分專業
我們從小被要求學習,不斷地學習,除此以外的事情不用管。于是當我們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的時候,父母就會格外擔心起來。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因為轉學到了很遠的地方,于是每周都要從家坐一個小時公交車才能到學校。在我所住的那個很大的廠礦小區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就近在廠礦學校上學的,家和學校都在小區里,很放心。一旦要去小區以外的地方,家長便會手把手地領著帶著才能走。于是,當有一天我在路邊聽到一個阿姨A帶著高我一頭的兒子,向阿姨B驕傲地炫耀:“我兒子可以自己坐公交車了!”我側頭看了看她們,露出鄙夷的神色。
從那個時候我突然明白:廣泛地涉獵生活中各種不同的事情,才會讓你的生活充滿各種自由。比如我小學的暑假就可以自己坐長途車去另一個城市做社會調研;比如我初中的暑假就可以直接找到社會福利院的院長,和他討論做義工的事情;比如現在我可以用各種方法找我想要的各種信息,完成我的一個個夢想。
很多時候我會發現,我們對“專業”太過認真了。似乎除了與之相關的事情,其他都是浪費時間。比如小時候我們過多的學習,于是很多人有學習綜合征,只要一天不學習,心里就內疚得不行,其實這是一種很極端的心理,可是我們都沒有覺察到。
進入社會以后,這種狀況更加明顯,但好像很多人都引以為傲。讀書,一定要讀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最不濟也是人人都在讀的經管、暴富、速成之類的書。聚會,大多是圈里人聚會,圈里就那么幾個人,天天聚,彼此做的事情也大同小異。聊天,張口閉口都是自己手里的大合同簽了多少、自己筆下的稿子有沒有交。就連微博,幾乎能由此看到樓主的職業與性格,甚至客戶是誰,而其實這應該是一個可以發揮想象力的地方。
于是每個人都越走越窄,最后發現如果跳槽,就那么幾個公司可供選擇。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除了自己的所學專業,你還知道別的嗎?旅行,找不到靠譜的機票代理商。郊游,搞不清路線。看病,分不清流程。
可是生活,它不分專業。
三、差生為什么容易成功?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學校時學習很好的同學,大多長大進入社會后會變得平庸。相反,那些學業上差一些的同學,進入社會后卻如魚得水。很多人對此解釋叫做“混得開”!我仔細想一想,卻覺得當年后進的同學,多半早早學會了學校以外的“生活課”,當生活的大幕一拉開,這些同學便立刻躍上舞臺翻騰起來;而那些只學會語文、數學、英語的同學,一旦這些學習產品停產,便會出現對生活的各種不適應。
我有個表弟高二就退學去賣手機,后來開了一家自行車店賣自行車,家庭聚會的時候忙前忙后地招呼大家,儼然一個到處都能照顧到的小老板。那個每天跟著我偷爺爺餅干的小男孩去哪兒了?
我突然明白,當我在教室里背單詞的時候,他勾結外校同學打群架,這是“溝通能力”和“領導力”的訓練;當我在教室里背全球著名城市經緯度的時候,他在臺球廳里大打臺球,在網吧里聯機打網游,這是“社交能力”的體現;當我在背誦“lift the basket on to the truck”的時候,他在大馬路上賣手機,逢人就問有沒有手機要買,這是“現金流”概念的初體驗。
這一切,我在22歲進入職場的時候,才通過各種頭破血流的沖撞習得,撞的時候,內心還傲得要死,覺得社會太黑暗,這一切不是我的錯。
當然有很多人會說,你這個例子不對,不能退學去賺錢,那么我又想到了我的同班同學,張CEO。張CEO從初中與我同學,直到大學才分開,那時候我的成績遠好于他,現在他有自己的一家公司,主營業務目前居全國領先地位,每天飛來飛去地到處招商引資,老婆也是我的同班同學,經常發個邀請函請我去重慶一游。張CEO從小學習一般,我估計是大部分時間用于跟我的另一位同學楊CEO出去玩、打游戲、逛街、打球去了,生活技能也與時俱進地培養起來,于是今天生活事業都很不錯。
我弟弟做過很多事情,我兩個妹妹也從路邊擺攤賣手機開始起家,現在都結婚生子,生活美滿,家庭聚會嫻熟自如。倒是我這個一直優秀的姐姐,變得越來越內向,還處于在要什么沒什么的境界里快要成仙,每次聚會好像領導視察工作,眼里沒活,到處插不上手。
而如我一樣教育背景好、工作背景好的很多人,每天捏著幾張票子打個小車,吃個小餐館,就覺得生活美好得不行了,因此便失去了很多向外延伸的動力,總覺得目前很好,干嗎要離開,干嗎要沒事找事兒尋找不同。然后你會感覺到,自己整個人都陷入了一個小圈子,每天就那么幾個人互相扯淡、吃飯、玩樂。最高境界也就是刷著微博看到某地不錯,就心生向往,其實也就只剩下向往了。
四、錯過的風景
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覺得,我的專業在那里,不要走遠,不要走遠......結果對遠方的世界一無所知。
大前年的時候,我剛畢業,每個周末窩在家里,說是要寫東西看書,從不郊游,從不娛樂。結果呢?書到底看了幾本啊!幾本啊!連四季變化都覺察不到地宅著,到底有什么收獲啊!人脈不夠,來北京五年連故宮博物院都沒進去過,我到底用錯過的風景換回了什么?
后來的三年,我努力地嘗試了很多領域,雖然做得不算特別好,但卻覺得自己畢業后的三年,過得充實而美好。最重要的是,那1000多個日日夜夜,是我自己本來想要的模樣。我一點都不后悔,在那些日子里,做過的事、愛過的人、犯過的錯、流過的淚,他們讓我清楚地明白,世界其實很大很大!
我們應該去嘗試一些專業以外的事情,因為那些所謂的專業,不過多讀了幾本書而已,其實也算不上什么專業。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專業以外的書,交一些專業以外的朋友,聽很多專業以外的故事,觀察不同地區不同人是如何生活的,用他們的角度去體驗一種不同于自己的經歷。
別把專業當生活,因為生活不分專業。
最后,她在心里對他說:如果這就是你要的,我成全你。(文/一只獨立特行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