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讀時間,時間同樣在讀我。時間,是有詩意氣息的,任世間花開花落,天翻地覆,時間之河依然靜靜流淌;時間,盡管人們無法留住它,但可留其痕跡,讓人深深懂得珍惜,時時產生敬畏之心;時間,比唇舌更有權威,更有生氣,會生出些奇妙花朵來,會放射出燦爛光華來。
老來多感喟:這人世間,人生不易,浮世多艱;勝也可喜,負也可喜,勝負兩由之。故而花兒謝了,葉兒落了,不必慨嘆,因為還有果實呢!恰如先哲斯言:但得閑境之美者,確無大憾矣!用沒有名利于心的“閑境”之眼,看世界,于文而美,于人而利,于心而適。
(二)
人活于世,要有一種境界,要有一種襟懷。
你想一路春風,活得精彩嗎?那就得在生活中學會揚棄,學會留白。
你想一生順達,活得壯美嗎?那也得在生活中學會揚棄,學會留白。
確乎,有選擇就有揚棄,就有空白。空白非蒼白。“空白藝術”不是容易學到手的。大凡真正做學問的人,都會講究“空白藝術”的呀!故而,人在顯赫之時,順風順水,可要守住理性,不張揚,不張狂;定要守住空白,不可使盡威,不可享盡福,不可得盡利。
人活著,其實都活在一種希望之中。有希望的日子酸甜苦辣有滋有味;有希望的心情五彩繽紛陽光亮麗。至于希望最終能否成為現實,那就要看生命的造化了。譬如做人治事,當圓則圓,當方則方。這“肅若秋霜”的“內方”是根基,那“和若春風”的“外圓”便是智慧了。生活中的你我他,唯有方圓并用,才不會滑進圓滑世故的邪路上去。可謂是:陶冶于內,制約于外,外不殊俗,內不失正,外斂內修!倘若這人,要是太善于表演,太會做人,太講究做人技巧,那累死也是活該!
(三)
利隨權走,賄隨權集。
人世間,任何事都可忘記,唯獨一份貪吝之心難得泯滅。所謂不擇手段,求名名高,謀利利厚,名利雙收,不亦快哉!這是人的悲哀,亦是人的丑陋。
先哲告誡人們: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弱點付出代價。而為當權者的弱點付出代價的,就不只是當權者自身,還需要無權者的幸福、鮮血、生命。
時下,精神缺鈣者,日趨物質化和實利化,道德失范,銅臭泛濫。誠如貪污受賄,請客送禮,哪月哪天沒有?哪省哪縣沒有?哪層哪級沒有?且聽反貪人士喟然長嘆: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結果呢,禁者自禁,而貪污自若也,數不勝數,戛戛乎難矣哉!
人們在叩問:若有名、權、利自天上落下,卻視而不見,既不動心,亦不動情,且不欣然領受者,濁世能有幾人?
(四)
人世間,人們的味蕾有自己的歷史和記憶,有自己的評斷和選擇。
常識雖常識,但不知常識,不行常識,不思常識,那人們便難以進步,難以趨利避害,難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常識告誡你我他:人,立身處世,定要守諾。好些人,守別人的諾難,守自己的諾更難。誠如,不守自己的苦諾、福諾、情諾、志諾。到頭來,自己還是原地踏步的自己。
常識點化你我他:人際交往,要學會“遠離”。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因為必要的“遠離”既是智慧,亦是品德。故而,對友人、崇敬之人,乃至親人,你也要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逃其喋喋,避其叨叨,褒揚某甲,嘲諷某乙,炫與位尤高者,耀與名尤響者,切勿以己尊嚴換取生存,以己尊嚴換取空間。
常識指陳你我他:心術不正者,巴結人,崇尚“諛”。這巴結學,學無止境,深邃至極。生活中,有善諛的巴結者,諛得地道,讓被諛者心曠神怡,四體通泰;諛得有力,讓被諛者有呼應有回饋。至于能否巴結得出神入化,那就得看巴結者的“慧根”如何了。
常識縷析你我他:學者言及中國古典詩詞中,有的傳世之作,并非注重“寫實”,而是注重“寫意”,即便詩境與常識有違,只要意境好,仍被稱為好詩。誠如張繼的問題詩《楓橋夜泊》中所云:“月落”理應是黎明時分,其后面又說是“夜半”;“烏鴉”是白晝動物,晚上睡覺,豈能“烏啼”;至于“寺院”,鮮有半夜敲鐘的。顯而易見,這明明是有悖于常識的。
確實,一個價值多元化,社會生活多元化的時代,理應呼喚“常識”歸來兮!
(五)
人世間,俗眼觀世,俗言,俗語,俗思,俗慮;而看天下人,皆乃俗物。
然而,“大師”們的生活境界、精神境界、靈魂境界,乃至品行境界,實非淺學如我等所能言及,而要精讀經文,“與其哀樂與共,分享其人生所得,容納其心靈景觀,得以實現精神開放和心量擴充”。一旦進入那個文字世界,就心安神定,滋味叢生,進而和“大師”進行心靈對話,聆聽“大師”的教誨,“宛若一股清泉,汩汩流過心田,輕撫曾經的傷痛,帶走心靈的渣滓;一如一盞明燈,熠熠耀于心扉,驅散靈魂的陰霾,重燃奮斗的希望。”故而,我輩則只能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徒嘆“長天一雁眾星稀”了。
行文至此,心有《醉古堂》的逆向斯言:“能于熱地思冷,則一世不受凄涼;能于淡處求濃,則終生不受枯槁。”
何故?那是因為世上有太多的陰謀、太多的陽謀、太多的恐怖、太多的殘酷、太多的苦難、太多的利欲紛爭、太多的“有為”之事。
呵,人生彈指芳菲暮,人間隨處有乘除!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