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會反對這個道理。然而實際生活中,除極少數智者、哲人之外,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卻無不追求完美或自以為完美。追求真善美沒錯,但絕對的完美是求不盡的“圓周率”。
知識是學不完的,錢是賺不盡的,權力是不封頂的,而生命卻有限,追求完美只能適可而止,否則會成為另一種“貪得無厭”,活得緊張、拘束、很累。
自以為完美則更糟。這種人不會承認自己的弱點,而且是時刻留神遮掩自己的弱點,一年到頭戴副假面具以示人。這樣活得會更緊張,更拘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亦如此。有才未必有貌,有貌未必有才,才貌雙全卻會時運不濟。人類為萬物之靈,卻是動物中最脆弱的一種。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人類的靈與肉毛病越來越多,越來越經不起敲打了。我們必須正視這一事實。遺憾的是,人們的行為卻往往有悖常理。
他們身體生病時,便急忙找醫生,詳盡訴說自己的病情,而且一般都加以強調或夸大,然而對自己人性中的弱點、缺陷卻諱莫如深,甚至采取“駝鳥政策”,一律不予正視。
其實,把一個真實的自我,包括所有的優點和缺點、美麗和鄙俗,毫無保留地展現給朋友和社會,你會活得很坦然、很輕松、很實在、很瀟灑。這樣,你不會去為追求榮譽而負重千鈞;也不必為暴露缺點而感到無地自容。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最美好的商品只存在于廣告中,最美好的人只存在于悼詞中。”每一個人追求完美當然是無可厚非的,這本身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沒有追求,那么生命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但如果過分地看重完美,過度地苛求完美,最終會讓自己身心疲憊。
世界并不完美,所以應該有更多的寬容。別太苛求別人完美,也別太苛求自己完美。社會有許多準則,每個人行為只要符合基本準則,那他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