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隨時都會遇到不順心或很壓抑之事,以及違背自己所意愿之事,無法發泄以平復心中之憤慨,那時大多時候只能受之忍之以求平安。忍受可對個人的軀體及精神上會造成一定的壓抑或傷痛,長期下去或不能化解是會影響身心健康的,我們則需要客觀的區別對待,不可積郁于胸,可當作如風吹過而不留痕跡那樣,以求化解,不至于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狀態,僅僅是短暫的現象而已。
我們走進大自然,在冬天需要忍受凌厲的冰雪寒霜,夏天忍受酷暑烈日,風雨雷電的侵襲,這只是需要用身體來抵御,大多可忍之,也正是因為有四季的氣候變化,而使我們得到了體格的鍛煉。生活中不如意者居多,應當有自己的生活原則,對某些事足可視而不見,充而不聞,獨守清貧之樂。走入社會在生活的周圍總有一些流言蜚語,大可不必理會。與人相處難免有言語高低,亦不必計較太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莫與人爭一時之長短,還得以良好的心態來對待所遇的事,“小不忍則亂大謀“,退避三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略。
縱觀歷朝各代,似乎成大事者必先具有超強的毅力,堅定的意志,受常人所不能受之苦,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就是侵害到你的人格尊嚴,在某些情況下也得忍之受之,此時自身安全應該才是第一,只要生命還屬于自己,日后總有雪恥的機會。這“奇恥大辱”可真非等閑人所能受之,亦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膽略與氣概,當人格尊嚴受到嚴重侵害,生命面臨存亡之際,你是奮戈一擊或是受辱忍之?此時你得當機立斷作出擇決,已無半點猶豫。在此情況下,能忍之人必當非凡,一定具有遠大的抱負,一種擔當需要去完成,決不為眼前之事所累,有計劃的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以永不屈服的意志,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動力,鞭策著自己,最終雪恥成就大業。
大凡能成偉業者,必有超人之氣概,驚人之膽魄,含笑忍辱以求身安。古時韓信受胯下之辱,勾踐臥薪嘗膽,晉文公,伍子胥等當時所受之辱豈可與常人等同視之?他們忍得一時之辱,方成終成不朽之業,當初的受辱也許就是日后奮發以雪前恥之動力。后人類似之例亦有很多,均始以忍辱而后雪恥,被稱為“偉丈夫”的象征。
人生在世必當謹記,遇事當三思而行,不可因一時之怒而毀終生之事,非常之時需忍非常之事,終成非常之業。可忍辱也得看具體情況而定,有些事情無需忍之,無端忍受會被認為是軟弱的表現,當遇忍無可忍,即無需再忍,盡可奮起一擊以全自己名節,大丈夫也有“可殺不可辱”之時。軟弱與忍辱亦有不同,軟弱可欺,忍辱可敬。“大丈夫”的氣概在非常之時表示出一種視死如歸的勇氣,寧死不屈亦非常人所比擬的。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也不能“睚眥必報”,這是小人之舉。“義”的表現在于大是大非面前可“舍生”而為,是生命散發的光輝。而我們第一所要保證的是自己的人身平安,其次才是如何去成就事業。我們雖不可能達到佛所闡述的“無所不忍”的境界,可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工作與生活,忍受一些非議,飽受一些痛苦,暫時的委屈,眼前的損失,能忍足可忍之,以不影響自己的基本生活為目標,以豁達的心胸包容一切能容之事,在忍受中得到心智的歷練,不為名利所累,但求平安健康,身安更需心安,生活才能快樂。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