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豐源
生活中,人們的抱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喜歡抱怨世界,責怪世界對他有太多不公平;另一種則是喜歡抱怨自己,潛意識里認為自己百般不如他人。不妨對照你自己看看吧,多少次,你因為遭遇別人的錯誤對待,而抱怨自己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多少次,你因為自己的做法不被認可,而抱怨生活在錯誤的世界中?甚至多少次,你僅僅是因為一些傳聞,就義憤填膺,感覺世風日下,感覺生活灰暗而沒有前途?即使這些抱怨都是對的,你又是否做出了努力去進行改變?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你將能用來進行改變的精力,都浪費在無休止的抱怨中。
在曾經的你看來,自己是不應該被抱怨的,自己并沒有錯,錯的都是外界。因此,你習慣把問題推向周圍,每當遭遇不如意,就會發出“為什么老天對我如此不公”“為什么我如此不幸”“為什么其他人都比我過得好”等諸如此類的抱怨。而實際上,對世界的抱怨就是對自己的抱怨。換言之,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自己內心的投射。
蘇東坡問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說:“先生長須飄灑、氣度超然,我看,像是個神仙。”蘇東坡促狹地說:“你看我像神仙,我看你就像坨狗屎啊!”佛印不動聲色回答:“我看你像神仙,是因為我心中有神仙;你看我像狗屎,不正是你心中全是狗屎嗎?”
“當你認為你的問題是由他人或你自己以外的因素引起時,你成了你自己的受害者。”這是西方思想的表述。而在更加古老的東方哲學中,也就是“世界就在你心”。如果你不同意,請回答: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的確。再請回答:世界在你眼中是客觀的嗎?當然不!
那些喜歡抱怨世界的人,自以為對世界了解透徹,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固有的模式并以此去觀察世界,這種模式如同每個人的指紋那樣,不會和另外任何一個人有全然的重復。那么,帶著這樣的模式去看世界的你,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客觀?
既然沒有真正的客觀,那么,你就要相信,你的行為、你的好惡,決定了你對信息有意識的挑選,通過這樣的過程,你才能和外面的世界進行交流。如果你采用的模式不正確,你怎會不被現實擊敗、打得頭破血流而失望不已?
請你記住,這不是什么自我麻醉,也不是退讓認輸,而是古今中外無數獲取幸福的人擁有的終極秘密——如果你不想抱怨自己,就請不要抱怨世界,這樣,你和世界才能達到和諧。
世界和我們是可以相互選擇的,而世界也不會對此做出什么承諾,你看到怎樣的世界,都不是你注定應該獲取的,而是憑借你的不懈的真誠努力才能得到的。
曾經在納粹集中營被迫害的德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這樣說:“從遙遠的科學立場來看,那些事情都變得客觀起來。在困厄處境中,我將自己的痛苦和煎熬當做前塵往事加以觀察。這樣一來,我自己和我的遭遇全都變成了一項有趣的心理學課題。”采用這樣的態度去看待生活與自己的關系,你有什么理由不樂觀和積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