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缺愛對我們的現(xiàn)在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影響,影響最大的就是親密關(guān)系。那么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真是一個悲傷的問題。
童年缺愛,說的是極度缺愛那種,似乎到現(xiàn)在也沒看到特別好的解決方式。
一般來說,像這種情況都會尋求心理補償,瘋狂地愛人與被愛,這種感覺會像上癮一樣停不下來。
為什么?
因為無論獲得多少愛,骨子里總是潛伏著一種不安全感——連父母都沒有辦法疼愛自己,那么還有誰能無限制地包容、無限制地愛自己?還有誰會長長久久永不離開?
當(dāng)然就只能無窮盡地付出愛,或者需索愛,來填補內(nèi)心深處無窮盡的大洞。
那么也當(dāng)然,填進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滿足。
因為問題的根本在于你并不是需要多少愛,而是,在心底深處你實際上對任何人都沒有信心。
無法信任,我認為這才是「缺愛」的本質(zhì)。
——所謂「信、望、愛」,「信」在第一位。
舉個例子,比較極端的是——永遠理性地對待人、事、物。
這種理性有時會損失一些感性的樂趣,但是,理性的前提會把對人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受傷害的可能性減至最小,逐漸地,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看得越來越通透,因此能夠接受絕大部分的人之常情——比如失望,比如背叛,比如分離——而不覺得特別難過或者被打擊。
很難相信人?那么就干脆不要信好了嘛。
期待度為100,哪怕得到的是99,都會失望;
期待度為0,哪怕得到的是1,都會覺得賺到。
所以前面提到的「信、望、愛」,「望」在第二位。
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而且,自然談不上「缺愛」,他們多數(shù)非常自愛——自己愛自己就夠了。
沒有「信」和沒有「望」,其實都是缺「愛」而至無法「愛」的表現(xiàn)。
不管是絕望地死循環(huán),還是把期待值歸零,都很極端,一端極感性,一段極理性。
大多數(shù)人游走在這兩端中。
其實童年不缺愛的人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愛」與「安全感」是永恒的稀缺品與搶手貨,對任何人都是。缺愛、缺乏安全感時的空虛寂寞冷,誰都可能遇到。
只是,很多人也許混混沌沌就過去了,但這種感受對于幼年受過傷的人格外刺痛。
敏感——也是童年陰影帶來的后遺癥之一。
粗線條一點,淡化感官與神經(jīng)的敏銳度,放寬心胸,也有好處——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身邊的人。
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起碼表面上要像一個正常人,也許久了,就真的正常了。
給大家的建議:
1、關(guān)于愛
好好地愛吧,真的,不要懼怕「愛」,不要不敢愛人,也不要拒絕別人的愛。
因為——愛情真是非常美好、非常美好,是人這一生最值得體會的事。
星空下一起散步,北風(fēng)里互相取暖,開心時一起大笑,流淚時有人給自己擦眼淚……緊緊地擁抱,熱烈地親吻……一千里路十幾個小時長途奔波就為了見十幾分鐘,這么不劃算這么傻的事只有在愛情里的人才干得出來,激烈的心跳,上涌的血液,顫抖的聲音,患得患失又甜蜜矛盾的幸福,也只有愛情里才有,不體會一次,這才叫生而為人對不起——對不起自己來這世上一遭。
勇敢地愛吧,不管是愛別人,還是被別人愛。
2、正確地愛別人
愛是感性的,激烈的,愛需要燃燒、要毫不保留才帶感;
但,一段長久的關(guān)系正好相反,是理性的,冷靜的,需要節(jié)制地對待,像一個守財奴守護自己財富一樣精打細算。
熱烈地愛,冷靜地相處。
你們的愛再深,你們也只是普通人,不會因為愛就變成了圣人——誰都不可能。
不要強迫自己變成一個完美的人,以得到對方的愛,也不要強迫對方變得多么完美,以填補你缺失的部分。
接受「一切并不完美」這個事實,包括愛情——它來到的時候,享受,它離開的時候,接受。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