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偉大的禁欲主義哲學家,狂熱的單身主義者愛比克泰德就這一問題給出了他的答案。盡管由于傳統教育對這方面的忽視,如今他的著作并不太為人們所知,但他的著作在那之后的2000年,極大地啟發并影響了后世主流思想家們對于生活藝術的思考。
明白什么是你能掌控的,什么是你不能動掌控的
我們可以掌控許多事情,但總有些事情難免會脫離我們的掌控,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你才能開啟通往幸福自由的大門。這不僅是你是否能不斷向前的真理,也是你是否能區分可控或不可控的以及內在或外在的因素的能力。
我們要學會控制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愿望,我們的渴求,以及那些我們所厭惡的一切。因為它們會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它們與我們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對我們的思想、愿望、渴求以及厭惡在我們心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調。
然而,也有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比如:我們擁有怎樣的身體,我們是生于富貴之家還是窮苦人家,還有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以及我們在社會上的身份地位。這些都是外在因素,而且我們必須明白這些外在因素,并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關系。試圖去控制或改變我們不能改變的東西只能落得一個痛苦的結局。
要記住,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處理屬于我們控制范圍內的所有事情,但是在我們控制范圍外的事就只能取決于別人的想法和行動。別忘了,如果你想要去控制超出了你掌控范圍的事情,或者你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一樣看待,你追求的步伐就會被它們阻撓。你就會變成一個充滿挫敗、憂慮、挑剔的人。
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相關工作上,要分清楚那些是別人的工作,那些是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做到了,你就不會受別人的壓迫和控制,你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影響力了。
要正確地使用自己的精力,別傻傻地把精力浪費在尋找別人的過錯或者針對別人上。
在搞清楚一件事情到底和你有什么關系之前,你最好不要做任何針對它的事情,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找你麻煩你,你才能避免招致仇敵或者招惹災禍。
如果你的目標是生活在像這樣的規矩之中的話,那就你就活得太累了:你得學會徹底放下,然后去做你之前沒做的事。比如說,如果你想要隨心所欲地追求幸福和自由,那么你將會義無反顧地摒棄財富和權力。
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現在開始,學會對出現的不愉快的一切說:“你不過就是個表象而已,你的出現對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根據以下這些原則對整件事情進行全面地討論和考慮:表象下所包含的所有事情在不在我們的控制范圍之內?如果沒有什么事情是超出你的控制范圍的,那么你就沒什么可擔心的了。
愿望需要自己來達成
我們的渴求和厭惡是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的。我們只能欣然接受他們。我們的渴望驅使我們努力奔向我們一直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厭惡則會驅使我們避開所有我們抵觸的一切。
一般而言,當我們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會很傷心;當我們得到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時,我們會感到失望。
只要你能避免與你定義的幸福生活完全相悖的事,讓所有的時都在你的控制范圍,那么你就不會招致任何你不愿遇到的事。
但是,如果你非要試圖避免疾病、死亡、或者災難等在你控制范圍之外的事情,你就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渴望和厭惡是都是思想上的東西,并不是習慣。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自己來獲得更好的習慣。不斷地訓練不僅會讓你無法戰勝那些不可能事,還會讓你無法學會運用自己的力量去戰勝困難。這樣的結果對我們并沒有什么益處。
盡你所能地學會控制你的欲望,如果你期待的事,并沒有如你所料般地出現,這樣一來你就會被失望圍繞;與此同時,你還會忽略一點,那就是追求那些你能力范圍內的事比你無法掌控的渴求來的有價值。
當然,有時候你也會迫于一些實際情況而選擇退讓回避,但你要明白你做出這樣選擇并不是出于什么優雅的風度,完美的策略或者靈活的措施而是迫于無奈。
看清事情的本質
事情不會按我們所期待的那樣發展,事情它愛怎么發展就怎么發展,人們也無能為力。珍惜你真正擁有的東西吧。
睜大你的眼睛看清事情的本質,別讓自己沉浸在對過去的懷戀和對現實逃避之中,難以自拔。
想想那些能讓你覺得開心的事,也許是鼓勵別人之后內心的喜悅。但是一定要牢記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那是一個我們用來區分人的好辦法。
對于一項運動,你需要從最小的事情考慮到你將會遇到的所有事。例如,你假設自己有一個最喜歡的優勝杯。你想要告訴自己那僅僅是一個杯子,這樣當它摔碎時,你就能從容地去面對了。接下來就是建立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因為它們與你的感覺和思想緊密相連。
例如,當你擁抱你的孩子和你的妻子時,你要明白你抱著的妻子和孩子也是一個終將會死的平凡人.,只有這樣在,在他們離你而去時,你才能承受住這不幸。
面臨不幸時,你唯一能夠做就是選擇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它,是接受它還是抱怨它。
真正讓我們感到害怕和氣餒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自身對事物的判斷和想法;使我們感到不安的因素也不是事物所表現出來的那一面,而是我們對事物本身的認知。
不要用浮躁的觀念來嚇唬自己,要用積極的方式去看待事情。
不遺憾,不責備
我們對事物的感受比事物本身更折磨我們,但因此而把責任歸咎于他人是很不明智的行為。所以說,當我們遇到的阻礙、挫折或者不幸時,永遠不要把這些怪罪在他人身上,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心胸狹隘的人習慣性地將自己的不幸歸結于他人。普通人則責備他們自己。而那些懂得生活智慧的人知道一昧地責備是個很愚蠢的行為,不論責備別人還是責備自己都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好處。
指責的逐漸消失是道德進步的一束曙光。我們都知道指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越是審視我們的對事情的態度,越是努力做我們的工作,在我們為突發事件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時,我們就越不會出現過激的情感反應,事情只是事情本身而已。
至于其他人,他們愛怎么想就怎么想;那跟我們沒有關系。不遺憾。不責備。
創造你的價值
永遠不要沉溺于別人的贊美。那是最無力東西。自身的價值并不是從那些外部因素中得來的。你在自己的聯想,或別人眼中都是無法找到自身價值的。生活得真相就是:即使是愛你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你,和你分享你的喜悅。別那么天真了,該長大了。誰會在乎別人怎么看你呢?
創造自己的價值
我們并不能通過幻想自己是個杰出的人來實現個人的價值。你必須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工作。現在就去找一份工作吧,然后竭盡全力去做好它,不用在意別人怎么看你。
把你的工作做到最好,不去考慮你的努力會不會贏得別人的尊敬和欽佩。再沒有比這更有價值的了。
別人的成就和卓越屬于他們。同樣地,或許你的財產很龐大,但你自己并不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想想看,你真正擁有什么?充分運用你的想法,才智和機會。你有書嗎?讀書吧。從書中學到很多。應用書中的智慧,你有專業知識嗎?充分掌握它然后好好運用它。你有工具嗎?用它們鏟除障礙,修建高樓,或者修理些東西。你有什么好想法么?那就按照那想法做下去吧。把你所擁有的一切都發揮到極致,那就是真正的你。
在認識是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后,你就會為自己感到萬分高興,并讓自己能夠自由自在地調整自己的行動。
注重自己的主要職責
人總要有個消遣和娛樂時間和地點,但你決不能讓他們凌駕于你的真正的目標上。假如,在一次航行中,船停泊在一個港口,你可能會為了水,撿個貝殼或者按計劃而選擇上岸。注意把注意力放在船上。世界上相當容易發生的事莫過于被瑣事分神。
一旦船長叫你,你就必須馬不停蹄的趕回去,頭也不回地離開。如果你上了年紀,你最好不要離船太遠,否則當船長叫你時,你不能及時回去。
充分利用你的經歷
生活中的每一個困難都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一個禮物,一個將過去的經歷內化的機會,如此之后我們就可借助自身的潛在資源。我們經受的考驗會指引我們得到我們的力量。
精明的人能夠看透整個事情,并找出其固定的規律并充分利用。
在發生突發事件時,要不止一個應急方案:記得要在想在心中想清楚首當其沖的問題是什么接著再進一步發掘自己,你可能有你自己也沒意識到的能力。找到那個最合適的方案。用它處理緊急情況。
如果你遇到一個有吸引力的人,那么你就會學會自我約束;如果你經受了疼痛或軟弱,那么你就能收獲耐力;如果你忍受了謾罵,你就會變得更有耐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能形成一定的習慣,你就不會受到生活中很多現象的影響。到那時你就不會再感到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了。
釋懷過去
我們并沒有真正的得到什么,也沒有什么可失去。當我們不再說“我失去它了”而是說“它只是回到原本屬于他的地方”這樣我們的內我們的心也就變得平靜了。你的孩子真的死了嗎?不是的,他們只是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而已。你真的失去你的財產了嗎?也不是的,它們也只是回到了他們原來的地方而已。
也許你會很生氣,因為你的財產被某個壞人偷走了。但是為什么你就不能將這個世界賦予你的東西再回饋給這個世界呢?
重要的是要好好地珍惜這個世界賦予你的東西,就像一個旅行者里珍惜小旅館里的一個房間一樣。
內心平靜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
平靜是高質量的生活最明顯的標志,只有擁有平靜的內心才能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內心對自由的向往事使們在思想上取得進步。你可以不再為這樣事情煩惱。
如果你想擁有一個高品質的生活,那么就不要抱著普遍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像是這樣的態度:“如果我不更加努力的的話,我永遠不會擁有一份面的工作,沒有人會愿意來結識我,我將變得什么都不是,”或者“如果我不批評我的員工,他們就會覺得我太好說話。”
在饑餓的恐懼和悲哀中死亡比在富裕的生活中成天為自己的錢財擔驚受怕,成天想著賺更多的錢要好得多。
現在馬上開始制定一個能幫助你掌握自己的計劃。但并不僅僅是從那些困擾的小事開始。你的孩子又闖禍咯么嗎?你找不到你的錢包了嗎?這時候你要對自己說:“要想要獲得內心平靜就得靜下心來應對這些瑣事,因為這就是追求自由時要面臨的煩惱;你要是沒有追求就你就什么都得不到。”
當你叫你的孩子時,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她可能不會回應你,當然她有可能回應你了,但這并不代表她會按照你想讓她做的去做。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孩子只會讓你變得情緒激動。你要提醒自己你不能讓你的小孩使你變得暴躁。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