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是硬的,螞蟻是渺小軟弱的,但最終螞蟻啃掉了骨頭;石頭是硬的,水是溫柔軟弱的,但最終卻水滴石穿。很多時候,“硬”不一定就代表強勢、所向披靡,適當來點“軟”的,卻會有意想不到的戰果。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更愿意聽軟話而排斥聽硬話。和硬話相比,軟話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尤其是當我們想勸說別人的時候,用軟話代替硬話,效果會更好。那么什么是硬話,什么是軟話呢?所謂硬話,就是非常強硬,想用來壓制別人的話。但是現代社會是個民主的社會,沒有誰愿意被人壓制。所謂軟話,是指求情討好的話,也可以說是婉轉地表示妥協和讓步的溫和的話。
說軟話不但是一種語言修養,也是一種做人心態。一個人說話,并不是氣勢強、嗓門大就有理,即使有理,態度如此強硬,別人也不一定會信服。說軟話的時候,態度上顯得和藹可親,不張揚,心態上也表現得運籌帷幄,既顯得寬容大度,又不會喪失威嚴。很多時候,一個人表達語言的態度和技巧,直接影響著是否能達到說話的目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你注意觀察,你會發現那些人際關系處理很好的人,大多說話都很謙虛,脾氣溫和有禮,不亂擺架子。他們說話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因而很容易被接受。相反,那些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的人,他們大多不會說話,即使有好話也不能好好說,語氣、語調盛氣凌人,顯得刁蠻張狂,讓人沒有好印象,對這種人,人們自然敬而遠之。
某公司的新聞發布會上,一位記者也和別人一樣接受了請客送禮的一番招待,公司方面自然是希望這位記者給予報道。可是,事后幾天過去了,公司方面仍沒見這位記者做什么報道。負責這項工作聯絡的公關小姐在某種場合和這位記者相遇了。她的態度決定著記者是否愿意在新聞報道上為公司效力,下面是兩種不同態度產生的不同結果。
第一種態度:她對記者坦然接受公司招待,事后又不曾進行報道的行為一直耿耿于懷,于是借此機會,狠狠地責怪了那位記者:“怎么到現在也沒見你發稿呢?該吃的吃了,該拿的拿了,可你為什么還沒有寫報道?你還有什么好解釋的嗎?你這樣跟白眼狼有什么區別?”這樣的責怪讓記者一時無所適從,看得出來這位公關小姐并不是在開玩笑,而是真的對記者很不滿意。
記者在大庭廣眾之下遭受如此生硬的批評,不免覺得臉上很沒面子,他沒有和這位小姐大吵大鬧,而是心平氣和地說:“我想你們太著急了點,稿子我已經報審了,正等著批復呢。不過鑒于你的態度,我會考慮將稿子撤回。”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種態度:她對記者坦然接受公司招待,事后又不曾進行報道的行為一直耿耿于懷。但是她強忍著心中的憤怒,一邊聽記者跟自己解釋原因,一邊微笑著說:“沒關系,辦成一件事情不容易,我們仍然要感謝您的努力。直到現在您還想著這件事,這就是對我們公司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以后常來坐坐,好嗎?”
記者見她不僅沒有責備自己,反而還寬慰自己,心中不免愧疚,于是對公關小姐保證說:“我今天回去就催稿子,爭取明天見報,真是不好意思了。”
第二天,關于該公司的新聞報道果然就出現在報紙上了。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大多數人不愿意接受語氣生硬的批評,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下。但是如果說話的人能夠用軟話的方式,間接地提出指責,很多人都會接受。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間接指責能夠讓人覺得是自己主動在改正錯誤,而不是在別人的訓斥下改正。從這里可以看出,硬話軟說,能夠更好地達到想要的效果。但是當我們采用硬話軟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立場,不能讓人覺得自己在低聲下氣地懇求。特別是當你位高權重時,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威嚴,不要讓對方產生一種優越感,從而令自己的目的更難達到。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