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做人,不是屈辱,不是怯弱,是一種本事、能耐,是一種人格自修,它是理性地處世的一種嬗變門道。
有人問蘇格拉底:“天有多高?”蘇格拉底答道:“三尺。”問者笑道:“人且已高五尺,豈不是要把天捅個窟窿嗎?”蘇格拉底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做人——要長立于天地之間,就是要懂得“低頭”做人。
“要長立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婦孺皆知,罵他窩囊的也大有人在。倘若韓信不愿低頭從胯下鉆過,而要昂首挺胸,把“無賴”殺掉,氣是出了,可這樣一來,他要在牢獄中度過大半生,什么建功立業(yè)統(tǒng)統(tǒng)化為泡影。
曹操為了曹魏大業(yè),在華容道低頭求關(guān)羽;劉邦為了養(yǎng)精蓄銳對楚霸王低頭;勾踐為了復(fù)興越國,臥薪嘗膽,向吳王低頭。
蘇格拉底懂得“低頭”做人,虛心學(xué)習(xí),終于成為古希臘偉大哲學(xué)家,被尊崇為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
低頭,是為了大局利益,個人低頭而丟失的“面子”,是有氣度、有權(quán)謀的表現(xiàn)。
低頭,是立于天地間做人的本事,是適應(yīng)環(huán)境,謀求發(fā)展所必須的能耐,是修身養(yǎng)性的內(nèi)功,甚至是韜光養(yǎng)晦的謀略。
這個低頭,不可與軟弱、卑劣、屈服相提并論。當(dāng)然,有時“低頭”是不得已,被迫的,咎于“既在矮檐下,怎能不低頭”的無奈,只可視之為權(quán)宜之計,以一時之用。
鄭板橋有題畫竹詩:“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你看,竹高風(fēng)亮節(jié),何等貞潔清高,尚有謙虛低頭葉,梅傲霜斗雪,何等正氣凜然,卻無仰面之花。畫竹詩所言,值得我們深思,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人們總認為,做人要有骨氣,大丈夫?qū)帪橛袼椋粸橥呷粚幙烧局溃荒芄蛑睢_@些都不錯,是說做人要有人格正氣傲骨。但是人可以有傲骨,決不可有傲氣。倘若只要傲氣,就會變成“寧可撞南墻,楞是不回頭”結(jié)果無非是撞得頭破血流。低頭,不需要這種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孤芳自賞,我行我素的“傲氣”。
生活中,不少人總認為“世事若渾河”,是“人負于我”,是社會有負于自己,總愛抬頭尋找別人毛病,總是耿耿于懷自己的懷才不遇,不愿意低頭看看自己。
“美國之父”、世界著名科學(xué)家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年輕氣盛的他,挺胸昂首邁著大步,進門楞撞在門框上,迎接他的前輩見此情景,笑笑說:“很疼嗎?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獲。一個人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牢記了這位前輩的話,老老實實地做人,扎扎實實地搞研究做學(xué)問,他做到了“仰面看別人,低頭看自己”,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xué)家。
“低頭做人”,你悟出其中的道理了嗎?你認為自己學(xué)會了“低頭”做人嗎?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