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立足于這個社會,必須學會與人打交道,也就是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勵志人生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為人處世之道,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1、即使你不是服務人員,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來的時候主動倒水,會讓朋友與同事很有面子,也會讓客人覺得你的朋友與同事很有威望。這會讓你的朋友與同事特別感謝你的姿態。
2、雖然你覺得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較低的人,但是你要勇于不恥下問,也要做到主動詢問別人的需要,而不要等領導或者資深的同事對你表現出親和,因為他們這樣表現往往需要特別的努力。
3、記得在別人不在座位的時候很熱情地幫助接聽與記錄電話、接受信件、傳遞信息,對團隊的同事與同學,提醒他們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
4、在征詢了別人意見之后才進入別人的房間,閱覽別人的書架或者室內物品,在經別人同意的情況下才用別人的電腦,坐在別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動別人的筆記本。
5、出席別人的活動需要有邀請,如果不能出席應提前通知,遲到的話要在適當的時間點上通知主人,到了以后要解釋,帶未經邀請的朋友要事前通知主人。
6、即使不是對大人物,我們也要用請教的態度口吻而不是傲慢的姿態與他們說話,因為人不可貌相,很多實用的良師益友往往來自不起眼的生活與工作中。
7、在吃飯的場合做主動點菜者,不適合請主人與主賓點菜,因為那不是尊貴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請注意詢問他們的喜好,而不是只管點自己愛吃的東西。但是這需要平時研究菜單,積累點菜的經驗。上桌的時候要尊重主人的安排,不要貿然先行入席。
8、經常找到朋友、伙伴與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注意哦,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是對上者的贊揚應盡量在私下場合,而對于一般朋友與同事則應公開贊揚。
9、在受到別人對自己的相貌、事情、人品贊揚時,不要表現出理所當然的樣子,也不要假意否認,合適的方式是表示感謝,尤其感謝朋友的肯定與支持。
10、學會使用便條,包括借條、領條、請假條、申請信,如果你很主動地使用這些便條會讓其他人感到你很規范,而且如果你懂得請其他人這樣做,你未來就能更好與他們有憑有據地打交道。會寫便條會讓別人刮目相看。
11、不適合向別人索要禮物,收到別人的禮品不管是不是喜歡要表示感謝,因為送禮者會很在乎你的反應,不適合把一處的禮物轉送給另一處,尤其還保留原來送禮者的符號與痕跡就顯得很沒有禮貌了。
12、在有多個出席者的場合,主動介紹自己的朋友給其他人,或者主動在你認識的朋友之間穿針引線。那些被緩解了陌生感的朋友會特別感謝你。
1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場合,都要保持微笑,體貼地招呼下那些內向的、不為人注意的、可能有點自卑感的朋友,在社交中對弱勢者的幫助會得到別人特別的感激。對于社會地位較低者,尤其在有你不能適應的生活條件與生活習慣時,要克制自己所想表現出的不適感與負面表情,盡量主動先打招呼。
14、有好東西吃的時候不要吃獨食,主動地告訴他們你知道的好消息,在有好事情的時候能想到別人會讓別人覺得你把他們當好朋友。
15、有人做錯了事,不要用情緒性的方式加以批評,尤其要注意就事論事,避免評價了別人的人格、個性與家庭教養。批評時能提出解決方案就更有建設性。批評時應不忘肯定別人的長處。如批評時能較幽默,往往負面效果就更少。被批評或者遇到尷尬的時候能幽默自嘲,也能提高交流的建設性。
16、好漢不吃眼前虧。但是在另外很多時候,如果問題爭執不下,也不要繼續火上澆油,冷靜下來,多收集一些數據材料與想得更明白點再說。
17、在你不能有充分把握的時候,用“爭取”與“盡量”這樣的口吻回答別人的邀約,承諾了就要最大限度去履行。諾言是指100%做到的事情。如果你有了三次甚至更多的對同一個人沒有履行諾言的記錄,那個人通常就不再認真地對待你的約定,這就是所謂的信用問題。
18、雖然在商言商,但是我們要盡量不談回報地先為別人做點什么,這樣就贏得了在心理上比別人優越的債權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別人對他負有的社會債務感的總和。
19、為子女者應盡早學會衣被自理、幫理家務,有工作者應主動幫助辦公室里不起眼的雜務;
20、為子女者或小輩者與父母、長輩、尊敬者同行不搶道,讓行、讓座、讓茶、讓食,宴席開吃請邀大家同食;
21、參加宴會、與朋友同食,不挑剔埋怨食物,不因不喜而不舉筷,即使不喝酒也以茶代酒致敬;
22、向師長或他人發問、商討或為人請教,應起立,先致意問候;
23、于人背后對他人即或不喜歡的人不說對人不好的話,嚴厲的意見應與當事人親提,對人肯定的話倒可以背后說,對領導的好話宜私人對其私言;
24、說話需自律,對失意的人不說自己得意的話,不張狂高舉自己的地位、子女、家里的財產,見老年人不說喪氣話,多說鼓勵人的話,沒有建言不輕易嚴厲批評人,與人絕交也不必說恨話做恨事;
25、對小販、苦力別太討價還價,與勞力平民說話也要有廉恭之態;
26、受人接待、得人指教、獲人幫忙,應致感謝信息,或郵件致意或專門找機會致謝,長者賜禮,不應推辭;
27、不當眾剔牙、哈欠、伸懶腰、吐唾沫、抓身撓腮,不未經征詢抽煙,不醉酒見他客;
28、正吃飯、已眠或衣衫不整時不訪客或不接待訪客,待客則應周正;
29、接待來客、見尊客應先伸手相握,先幫助引座落座,另有主人則應候主人安排座位;
30、對朋友,平時在無事之時就應致電、或郵件或寫信問候,而不應在有事麻煩人的時候才找人;
31、遠客來訪,應盡量設宴招待;有客人來應備禮,受禮應還禮;到遠地訪問應先由本地朋友了解本地偏好與禁忌;
32、初見應請教人尊姓大名,如受人請問尊姓或貴姓,應答免貴姓x,或稱免貴叫我好了。
33、入鄉隨谷,人鞠躬我躬,人作揖我揖,人問候我問,人握手我握,讓人有融入切近之感;
34、稱呼應見切近感,稱呼到訪的公司可稱“我們xx公司”,而不是“你們xx公司”;稱“我們在座的同事”,而非“你們的員工”;稱“我們公司現在做的 事業”,而非“你公司做的業務”;
35、質疑別人應多有依據,不信口開河;雖有理,但措詞應注意和緩,態度要誠懇,有求教之語;評論別人前應反思自己能否做到;
36、知道好的消息與好的道理應盡量與人分享,利益讓人分沾;得人鼓勵、支持、幫助應特別的感謝。
一、躬身踐行,行有益之事
所謂行有益之事,就是要從善不分大小,拒惡堅持原則,做該做的,想該想的,爭可爭的。這樣生活的境地開闊,個人的胸懷也更為坦蕩。
行有益之事,要養成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務實作風。要務實,想問題、辦事情要符合實際,以收到實效為出發點;要扎實,腳踏實地,一絲不茍,安心于做具體的實事、小事;要勤勉,發揚老黃牛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要不怕吃苦,能經受住苦與累的考驗,敢于挑重擔,以儉為榮,以苦為樂,艱苦奮斗。
行有益之事,要培養立足崗位、忠于職守的敬業態度。不論身居什么崗位,都應熱愛本職工作,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完成職責范圍規定的工作任務,不敷衍塞責,不玩忽職守,不失職瀆職。
行有益之事,要練就總攬全局、獨擋一面的過硬本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正確判斷形勢,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腳跟,把準方向;要有總攬全局、宏觀謀劃和正確決策的本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要有正確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本領,特別是能夠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總結先進典型的本領,能夠通過典型推動工作,以點帶面;要有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善于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取得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砥礪品質,做經得起考驗之人
每個人不可能都去做圣人賢人,卻可以在堅持做常人的前提下,學習并且堅持做一個經得起考驗的人。對青年干部而言,古有圣哲,近有賢人,今有榜樣,學做一個經得起考驗的人,有成千上萬個例子,其精髓就是要明事理、辯事非、重原則、守紀律,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奉獻社會。要積極奉獻,經得起考驗。
所謂經得起考驗,就是不僅要在順風順水之時克服自滿自負自傲之心,在環境優越、條件寬松之際破除驕奢懶散淫逸之習,更要在遇到困難挫折或經受苦難的時候堅強堅定,在受到委屈誣陷或不公正對待時,能自覺從容地砥礪品質,堅守情操。歷史和現實反復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和失敗在所難免,困難和逆境也會遇到,委屈和受氣也時有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也會突然而至。遇到這種事,筆者的看法是,與其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在逆境中悲觀失望,不如將其看做是一種磨煉、一種考驗、一種戰勝困難和逆境的過程。陽關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
三、涵養心智,修德才兼備之功
有句老話說得好:“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有些時候我們能夠經受住物的誘惑,未必能經受住譽的誘惑。更重要的是物欲的誘惑比較容易識別,而譽的誘惑深藏于事物之中較難判斷,必須高度警覺。青年干部要做到荀子說的“不誘于譽,不恐于誹”,就要練就一身很強的內功。
1、要修煉“公心”。公心是指一個人必須公道、公平、公正,在是非面前,一是一,二是二,決不模棱兩可,含糊其辭。一個人如果沒有是非觀念,就不可能正直,也不可能公正。青年干部要心存公道,待人公平,處事公道,決不能墮于圓滑,失去棱角和闖勁。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問題,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以公心處事、看己、待人,與大家團結一致,共同進步。
2、要修煉“誠心”。誠心是指一個人要誠實守信。一方面,要誠實做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對上和對下一致,人后和人前一致,行動和言論一致;另一方面,要誠實待人,不能耍小聰明。如果一個人不誠實、耍小聰明,短時間內可能會得逞,但時間一長必然會被人識破,其結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3、要修煉“熱心”。熱心是指一個人懷著滿腔的熱情對待別人,對待工作。一個人如果有了熱情,才會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才會純真待人,給人一片愛心。熱情待人、關心人是青年干部品德和素質的自然體現,更是青年干部走向成熟的標志。
4、要修煉“耐心”。耐心是指一個人要學會忍耐,在各種誘惑面前把握住人生的臨界點。應該說,人都有七情六欲,但要是不加節制,太多的欲望和要求就會毀掉人格人品,讓人摔跟頭、犯錯誤。所以青年干部務必學會忍耐,防微杜漸。
5、要修煉“虛心”。虛心指一個人做事的態度。虛心是人進步的階梯,虛心關鍵在于善學。青年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堅定虛心好學的態度,擠出時間,刻苦鉆研,勤于思考,認真學習,不斷豐富、充實、完善,增長才干,通過虛心學習、探索、實踐正視新事物,通過學習研究、回答、解決遇到的新問題。
6、要修煉“雄心”。 雄心就是要有膽識,敢于冒驗,敢于創新。懼怕風險的人,只能做無名鼠輩;有膽識且敢于突破常規創新的人,才會是成功者。面對困難,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面對問題,要有解決問題的決心;面對挑戰,要有應對挑戰的辦法。當然,提倡雄心不是鼓勵傲慢,青年干部在感想敢闖的同時,還要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處理好借鑒他人鮮活經驗與結合具體實際的關系。
7、要修煉“信心”。信心就是自信。一個人要想成功成才,首先要相信自己。自信不是在做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做到,而是在沒有做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做到。青年干部不能輕易否定自己,也不要懷疑自己,更不要低看自己,最需要做的是相信自己。
8、要修煉“真心”。真心就是干工作、做事情要求真務實。一個人的成功從來沒有什么捷徑,靠的是實實在在一流的工作。青年干部無論放在什么崗位上,都沒有理由草草應付,都必須真心實意、盡心盡力。
四、達觀篤定:走長遠之路
所謂達觀,是一種自我心里體驗,它既與客觀有關,又不完全依附于客觀。它要求主觀上灑脫,對不如意的事看得開、想得通,坦然之處,平靜之處,超然之處,甚至還能從不如意中化出一點幽默感,找出一些樂趣來,進而達到“由達觀而至樂觀”的人生境界。生活中有痛苦與快樂,得與失,榮與辱,生與死,順境與逆境,光明與黑暗,真、善、美與假、丑、惡等。這些是客觀現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是不容易改變的,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去看待。
面對人生的逆風,悲觀者抱怨風,盲目樂觀者希望風向改變,現實者則達觀篤定,積極調整風帆。調整風帆,改變自我,是積極進取、樂觀向上、豁達堅韌的人生態度。具有這種人生態度的人,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旺盛的工作熱情,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有不竭的前進動力,取得成績不沾沾自喜,遇到困難不回避繞道,遭受挫折不垂頭喪氣,身處逆境不消極悲觀,能從一時的壓抑中醞釀出一生的執著,從一時的失意中迸發出一生的激情。
五、明理守操,奠平衡心態之基
在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中,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就是溫家寶在同濟大學百年校慶時向大學生說過的要經常“仰望天空”。也即指要有所思考,保持理想、追求和品格,而不迷失方向;有所追求,有審美品味和境界,而不碌碌無為;有所進取,經常自問和反思“我做了多少貢獻”,而不得過且過;有所感悟,經常“換位思考”,想想人家為什么會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做,善于與人相處、溝通、合作、共事。
要正確對待別人。青年干部要有博大的胸懷,裝得下這樣那樣的事,容得下各色各樣的人,忍得了各種誤解,甚至屈辱。要虛懷若谷,甘當學生,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
要正確看待自己。要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有時也很不容易。有句老話叫“智者求新不求進,愚者求進不求新”。意思是說,凡是有自知之明者才堪稱是智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感覺著自己還不錯,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聰明的。青年干部切不可走上領導崗位就沾沾自喜,自以為是,而忽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要堅定理想。理想就是人們所向往、信仰和追求的奮斗目標。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是人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能使人不畏艱險,永葆青春和朝氣。但任何美好理想的實現,都是由無數平凡、瑣碎的具體努力積累和發展起來的。青年干部必須明白,平凡細小的工作,就是向理想靠近的階梯。
要堅守情操。情操是人的本性對萬事萬物的正確認識,是一種價值追求的情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樹立美好情操的基礎,美好的情操是高尚人格的體現。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青年干部一定要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樹立良好的生活作風,秉持嚴肅的生活態度,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斷陶冶高尚情操。要“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有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嚴于律己,做到不仁之事不為,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染,不法之事不干。
一、道法自然
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就清楚地說明人和萬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遵循客觀規律,人應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規律。“道”又通過“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間這些包羅萬象的事物的屬性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在道家看來人和萬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莊子.齊物論》上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無為。而無為并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過多的人為干涉。老子認為,人與萬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與世界的一種本原關系,它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眾妙之門”,是一切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道”的意義不僅在于自然生態和諧統一,更在于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在于生命的主體和自然的客體在生態學和美學基礎之上,實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美的合理結合。
在中國傳統哲學里的“天人”關系實際上是指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親和與協調,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則,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為自然界所接納。
在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對比中,舍棄“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與和諧,以獲得“天人”之親和。而人也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才能發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態”之道。
三、致虛守靜
身與心和諧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張把個體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掙脫“物役”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老子主張“返樸歸真”,認為人的生命存在要與自然溝通,節制和超越物質欲望,不讓塵世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恬淡自由純潔的心境,自始至終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修道方式。
在莊子看來,人生的第一要義就是自由,而現實社會中的仁義道德、世俗價值、名位利祿、政教禮法等都是束縛人、奴役人的藩籬。莊子為達到“圣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自由境界,明確提出“坐忘”、“守道”、“心對于人的問題。
《道德經》除了講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還討論了人自身的和諧問題,即人自身的內在和諧。他首先闡釋了生態人的內涵。人之生態首先是:“無樂”、“至樂無樂”。“無樂”即是不為身外的利祿、名聲富貴等外物所牽累的一種平常心,是一種放棄名利、一切順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無所謂快樂與不快樂,安適、恬靜、自然,“無樂”才是人的自然常態。人應恬然淡泊、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詩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見素抱樸”、“粗茶淡飯”的節儉生活方式,“知足常樂”,保持內心的安寧平靜。提倡個人要與社會無害亦無爭,從而在個人與宇宙自然的大范圍內實現和諧交互。
中國傳統美學的這種和諧思想能夠對我國當前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直接的理論借鑒。在穩定中建設和諧社會,這不僅是一個理想,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無為而治
社會生態觀,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家提出的“無為而治”,其基本涵義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為。因任自然,是說統治者治理國家應當遵循自然的原則,讓人民自我化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職責在于輔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動,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會自然和諧安穩。
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理想的社會是一個無剝削、無壓迫,按著自然規律發展的和諧社會,民眾不受干擾,人間無猜忌,無矛盾,無沖突,自由平等,人民各盡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個社會安泰和美,其樂融融。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