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情,讓不同的人去做,有的人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用最簡單的方法去完成;有的人則借助各種工具,借鑒別人成功的以驗,用了很長的時間還沒有找到答案。這是為什么呢?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兩者的思維方式不同,前者遇事喜歡簡單化,喜歡用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后者則拘泥于形式,以為復雜就是完美,就是智慧。其實不然,只有將問題簡單化,學會砍削與本質無關的工作,抓住根本,用最簡略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表述,才是精英員工們解決問題時最常用的方式。
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
一次,愛迪生讓助手幫助自己測量一下一個梨形燈泡的容積。事情看上去很簡單,但由于燈泡不是規范的圓形,而是梨形,因此計算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助手接過后,立即開始了工作,他一會兒拿標尺測量,一會兒計算,又運用一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可幾個小時過去了,他忙得滿頭大汗,還是沒有計算出來。就在助手又搬出大學里學過的幾何知識,準備再一次計算燈泡的容積時,愛迪生進來了。他看到助手面前的一疊稿紙和工具書,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愛迪生拿起燈泡,朝里面倒滿水,遞給助手說:“你去把燈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會得出我們所需要的答案。”
助手這才恍然大悟:簡單就是高效!
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卻能給職場人士一些重要啟示:
第一,凡事應該探究“有沒有更簡單的解決之道”。在著手從事一件工作時,要先動腦,想想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簡單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動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思維方法總是與復雜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凡事總往復雜的地方想,而且以為解決問題的方式越復雜就越好,以致鉆進“牛角尖”里無法出來。事實上,學會把問題簡單化,才是一種大智慧。下面這個例子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某大學的一個研究室里,研究人員需要弄清一臺機器的內部結構。這臺機器里有一個由100根彎管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內部結構,就必須弄清其中每一根彎管各自的入口與出口,但是當時沒有任何有關的圖紙資料可以查閱。顯然這是一件非常困難和麻煩的事。大家想盡了辦法,甚至動用某些儀器探測機器的結構,但效果都不理想。后來,一位在學校工作的老花匠,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法,很快就將問題解決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