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知乎上很火的問答,某網友提問:“我是一名正在上大二的女生,不喜歡學習,平時上課不想去就不去,便跟同班同學湊錢做了一個小吃車,晚上在學校門口賣鐵板魷魚,學校很偏僻,小吃很少,但是光魷魚就有三家,我們倆沒有冰箱,便每天下午都去市場上貨,不敢多上,怕賣不完,但是賣的并不好,口味沒有問題,其余兩家賣的都不錯,我們根本掙不著錢,還累,就想這樣做到底有意義嗎,到底應不應該堅持下去?真的很累。”
———————————————————
知乎用戶@Hannibal Lecter的回答:
先講一個我個人的經歷。
我高二就在創業了。辦校刊,拉贊助,學校外面租房子,開書店,仿佛是懂事完了,吊炸天了,那時候腦殼里就只有創業兩個字,誰的話我都不聽,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我覺得爹媽啊,周圍的人啊一天到晚循規蹈矩都太沒有意思了,覺得大家都蠢。
那時候,在我們自己辦的刊物上,我創造了植入贊助加活動的模式,在書店上,我創造了循環會員制,短時期內都相當的成功,我就算著,一年12期,一期48個銅版紙彩印頁面分為24篇內容,找24個贊助商從與學生相關的,餐飲,娛樂,運動,動漫,影視,服裝等所有角度植入廣告,一家給5000就是120K,印刷成本我用10000,每期賺十多萬,另外我雜志還要賣,一期5000冊一本5塊,還有25000,一年下來上百萬。想得美得很,事實上剛剛開始操作的時候,確實有得賺。
我第一次去印刷廠的時候,自己大概才17歲,穿著個西裝,叼著根煙(根本不會抽)給老板砍價錢,還好當時遇到的印刷廠廠長人好,基本上沒坑我。當時穿著校服到處去拉贊助,中午休息1小時,我騎著車從城東穿到城西,我的同學在復習,寫作業,我就在社會上超。
我現在印象都很清楚,當時有一家臺灣奶茶店給我們贊助了一千張會員卡,五萬多塊錢的代金券。那個奶茶店里幫我找他們市場部要贊助的店長姓張,我叫她張姐,是個樸實厚道,通情達理,勤快干練的二三十歲的姐姐。雖然是我找她要錢,但是看起來卻好像是她很樂于幫我們,每次她看到我都很親切,對我都很好。后來我才知道,張姐家里條件一般,很早就出來打工掙錢了,雖然通過自己努力做到了店長這一步,但是很想讀書,很羨慕讀書人,所以看到我們這些學生,她感情上非常親近。
后來我在學校外頭開了一家書吧,可以借書,借碟,動漫等。店上有個鐵筒,每天我下課直接去筒里拿錢就是幾百幾百。每家企業給我們每一季雜志的贊助是五六千到一兩萬。吊炸天了。一天到晚我就活在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大家羨慕,懷疑,審視,議論的眼光中。
那時候我滿口都是自己可以兼顧得過來,實際上卻滿腦子都是經營,每天處理不完自己根本處理不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那時候,爸爸媽媽操碎了心,家里親人操碎了心。
我看到人說我這個模式好,說我有頭腦的。我只有呵呵。第一,校刊是沒有刊號的,沒有刊號的玩意兒,敢發行,敢賣,那都是擦邊球,要是當時我成年了,要是當時學校沒有看在我幼稚,出面保護我,我可能早就被告得來傾家蕩產。其次企業給贊助不過是看我是某某名校的學生,等我出了學校,上了社會,就再也什么都不是,到時候鬼來理你。
果然,最后我高考就完蛋了。
我永遠記得那一段我人生里最晦暗,最慘淡的時光,在那最不濟的時日里,我干過在模型店給小孩子做玩具的活,做兵人,粘好,上油漆,一個兵人我收15塊,一天我刷四個,賺60塊,可以買杯水,買盤餃子。早上就去泡著,一直泡到模型店關門。那時候感覺自己就像個拉著幌子在外面算命的,今天抓到一個顧客就吃一天,抓不到就浪費一天。
我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生命的價值在哪里,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混一天,是一天。后來因為手藝好,遇到了貴人,開始做微縮水線船,當我技術成熟以后,一天可以做一條,一條可以收100勞務費,當初做那個的還不多,最貴的一條可以收2000多。有一段時間,我做了一百多條船,賺了一兩萬,可是我總會想,然后呢?然后我這輩子就準備靠著這一個貴人這樣一直下去,把這個當成謀生技能和生活門路么?
有些人說現在做兵人很賺錢,我想說呵呵。膠水,溶劑,粉塵,油漆,這些東西,不是沒有污染的,如果純手工,這份錢,是用命賺的。
后來我出國了,剛剛走出國門,就被外面的世界震撼了一下。記得當時從巴黎轉機,飛機落地戴高樂機場以后,從跑道到候機樓,滑行了半個多小時,一路上公路,鐵路,高架橋,航站樓,從舷窗外劃過,同學開玩笑說,坐著飛機逛巴黎。站在戴高樂機場的候機大廳玻璃窗后,看到跑道上各個國家的航班排隊,每隔幾十秒起落一架飛機,覺得世界好大好大。
大學本科四年是很清苦的,我總想,自己高中讀的是全國最好的學校,卻不學無術離經叛道,做了母校的逆子,現在到了一個小國家,這是我這一輩子最后的機會了,就算是矮子里面拔高子,也不能任由自己再爛下去。
在國外讀書的大學前三年,無論寒暑冬夏,我都是三點一線,教室,食堂,寢室,那時候下了課,大家都回寢室了,我就在教室里,把電視機打開,看著國際臺的新聞,然后上網,查資料,寫作業。
我學的東西是語言,文化,藝術,教育,哪一個有多大用?但是,我沒有選擇。要么學好他們,要么讓自己一無是處。
大學4年,一共42門學科,5分制,我41門5分,1門4分。你說學習很難?學習不難,只要靜下心來,東西都在書本上,網上,PDF上,如果自己笨,找不到,可以約老師,問同學。
你說學習了半天沒意義,我覺得有意義。
學習任何東西,都不是立竿見影的,知識需要沉淀,醞釀,人也需要通過學習來明理。有些人一輩子看了很多書,成了書呆子,有些人一輩子看了有限的書,但是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還好我覺得自己還算有悟性,不屬于前者。
大一那年,參觀海明威故居,看到他家里面除了獵物標本,全是書,他書房里面的書,要爬梯子才拿得到,那時候真的很震撼。
大四那年,祖國海軍艦隊首次出訪美洲,我被使館推薦登艦給子弟兵做翻譯和向導。當我站在碼頭上,看到岸上國家級的儀仗隊在奏樂,船上解放軍的軍樂團也奏樂回應,那種只有在新聞聯播里才能見到的畫面居然就在我眼前,我感覺血往頭皮上沖;當英姿颯爽的海軍的大哥哥們把我們這群學生娃娃接到他們的駕駛艙,機艙,會議室,餐廳,對我們就像自家弟弟妹妹一樣,驕傲的向我們介紹這條大船,也向我們問這問那的時候,當我把自己幾年所學,了解的關于這個國家的一切美好事物和他們說的時候,我覺得知識有用。
大四那年,習大大出訪,學校選拔優秀學生去國賓館聽大大講話,合影,然后我就有了自己這輩子最珍貴的一張照片,也算是對我大學四年,整個青春努力的最大肯定,那一刻,我覺得知識有用。
浪子回頭,本科吃了無數的苦,讀下來了,文憑到手了。
吃了無盡的苦,受了無盡的罪,錯過了無數的人和事。
離家的時候,外公臥床不起,我剛剛到國外,外公就去世了,作為家里備受寵愛的幺孫,因為立足未穩,未能回家送老人最后一程。
在國外第二年的時候,異地戀走到盡頭。
在國外第三年的時候,外婆去世。
在國外第四年的時候,爺爺去世。
當我終于讀完了書回家,可以用自己的錢給老人,給女朋友買個什么的時候,他們都不再在身邊了。還好父母還健康,等得到我將來有出息的一天。
現在看看身邊,高中時跟在我屁股后面跑的那幫學弟學妹們,有移民美國的,有移民法國的,有在澳大利亞讀完大學開店受到總理接見的,有進企業現在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我呢,在一個二流帝國主義國家,好不容易混到博士。
值得欣慰的是,當我畢業回來以后,馬上就找到了工作,每天睡覺睡到九十點才起來,包著教材晃到教室里,空調開著,冬暖夏涼,動動嘴皮子,一個月就是五六千。并且,從參加工作以后,遇到的身邊所有人都是講道理的,對我客客氣氣的。
我剛剛教書的時候,和我關系很好的一個一同事,忘年交,人家是博士,月薪一萬二,我記得學校分房的時候,要考慮課時,工齡,職務等,人家直接24分績點算滿,和工作多年的系書記、系主任一個級別。
有些事,是要放到一個長線過程來看的,有些東西,要經歷過才理解,比如,我讀完書回來以后才發現,紙媒體開始衰落了,我原來想養了雞賣買豬,養了豬賣買牛,最后我就成了農場大亨的計劃根本就是扯淡。現在這個社會更新換代非常快,不學習,不進步,不不斷掌握新的知識,觀念,生活方式,一場技術革命下來,你就成了被淘汰者。
回頭看看當時的模型水線船,現在會做的人越來越多了,當初那么難的技術,在幾毫米范圍內,針尖上操作的手藝,現在都越來越不值錢,無論是什么比例,開模越來越精細,改裝越來越方便,很多工廠直接出了匹配的蝕刻片,操作性更人性化,而當初給我發錢買船的貴人結婚了,不玩了。
工作了一段時間,我覺得作為一個男生,要留在大學,只有本科學歷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很快就申請再次出國讀研,并且一口氣讀到博士。
讀博士的時候,是很艱苦的,面臨學習的壓力,腦力的挑戰,并且還要耐得住寂寞、貧窮,有一次,回國遇到家庭聚會,我覺得讀書清苦不掙錢,人又在海外,守著佛羅倫薩,拉斯羅薩斯,安道爾,米蘭,干嘛不搞搞代購,我就給我哥說,哥啊,你要不喊嫂子動員一下粉絲幫兄弟搞搞微商唄,嫂子威信擺在那里,她一個@,轉,評論,我這邊絕對風生水起的……
老哥是中國最頂尖醫學院的博士,頂級醫院的醫生,嫂子是才女,名人,大學老師。哥當時就笑了,如果不是我哥素質好,如果不是因為念在我是他弟,如果我只是街上隨便一個什么人,估計我哥心里一定笑我不懂事,笑我羞辱斯文,笑我妄自菲薄,心里一句白癡,然后就不用在我身上浪費時間了。當然如果有人說醫學博士累的跟狗一樣,還不如擺地攤創業的,那我只好說我們沒有辦法交流了你們都去擺地攤好了。
最后聚會要散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我哥給我說,該你讀書的時候,就好好對待知識,好好學本領,認真鉆研,你以后是要靠自己的專業技能吃飯,是要努力成為這個領域里的專家和大牛,那個時候錢自然會來找你。要成為大牛需要付出很多心血,而不該,尤其不該在自己積累和打造自己的黃金歲月里東搞西搞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消耗自己的精力。現在你可能不明白,等你三四十歲了的時候,才知道有什么用。
然后我就不再東搞西搞了,后來我發現確實潛心修行,刻苦鉆研是有用的,到了讀博士的時候,試著在家里開個補習班,教專業課,輔導留學生,茶泡起,一個月三五百歐到手。然后是寫文章,發一篇少則一兩百,多則三五千。
既然學生時代就可以這樣,那么成了教授,專家,來錢的方式是怎樣的呢?我不知道,我只是見過姐夫,千人計劃歸國專家,回國國家就給他分了一套兩層樓的別墅,大學里分一套實驗室,開發區成立一家公司。但是他項目申報審查,技術研發,市場推廣,尚且都搞得很累。
對于你這樣在學校門口賣鐵板魷魚的情況來看,可能會有成就,也可能會收獲經驗,但是總的來說太不值,更談不上說出息。因為你根本還不懂出息的含義。
一個大學生志不在讀書,而在擺攤創業,這確實是我國高等教育,甚至整個教育體系作為世界毀人界一朵奇葩創造的最大的成就。是這個社會物欲橫流浮躁不安的病態體現。所以說復印大學拍個爛宣傳片點都不奇怪,大家都在炒知識的魷魚嘛,總有一天要被知識痛炒。
某些媒體和一些企業也三觀不正,進行極其腦殘的引導,好比求職節目里,但凡哪個大學生說我大一就在創業了,企業HR眼睛里就放光,這些腦袋里盡是印鈔機和咖啡渣渣的人呀,他讀書的時候就可以腳踏兩只船,到了你們公司就不會胳膊肘朝外拐了么?
我完全不贊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我更不同意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我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社會上學習比大學里學習還要好,那家長,國家,老師,還有那么多學生都瘋了么?高考那么惱火還要寒窗十幾年,出國那么艱苦還要背井離鄉出國,讀書幾十年一分錢不掙還要花錢,那干嘛不小孩生下來就去擺攤呢?何必折騰了十幾年了進大學了,讀了兩年了想起來自己要創業了?
創業是對的,國家政策都有支持,年年都有春暉杯,不過很多人斷章取義,你去看一下春暉杯里創業的都是什么人?組委會都接受和支持什么項目,鼓勵不鼓勵,承認不承認大二學生的烤魷魚項目?中國是不是需要全民烤魷魚,憑借這個來完成民族復興?
同學,我要勸你一句,在什么山要唱什么歌。該你讀書的時候就要讀書,該你讀書的時候你創業,最后多半要體會該你創業的時候你得讀書,讀書的時候你得養家,養家的時候你還得創業這種類似于月經失調的刺激生活。
我在培訓機構講課的時候遇到的最最有禮貌,用功的學生竟然是工作了之后來進修的。提著一大壺濃茶,下了班趕過來,和一群小娃娃在一起,因為精力有限,掌握的慢,常常被小娃娃拋白眼。愛面子?要想請老師單獨輔導,可以,請走VIP,多交錢。這就是社會!你想不想有一天也這樣!
讀書是什么活?讀書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死板的模仿,一加一等于二的舉一反三的簡單推演,只有ABCD和對錯黑白,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連讀書這么死板的事都做不好的人,創業不見得就做得好。相反真的讀書讀得好的一般要搞好生意只是時間問題。當然書呆子除外。
大學是讀書學知識的地方,雖然現在很多大學不教知識大學僧不讀書,但是在什么時間就該干什么事。要不然你考大學干嘛?為什么不小學畢業就去擺攤創業?
如果非要說大學不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那么它則是儲備力量,提高身價,掌握技能,拓展關系的地方,你的大學同班同學在讀大學的時候再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