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玩兒,沒有空看看天空和大地,沒有空看看自己的靈魂……
我的回答是:永遠沒有空——隨時都有空。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一個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詩足矣。倘無此奢求,則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寫作也不過是這活得自在的一種方式罷了。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活得瀟灑者介乎其間,而非超乎其上。
光陰似箭,然而只是對于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滿滿的,永遠有做不完的事,這時便會覺得時間以逼人之勢驅趕著自己,幾乎沒有喘息的工夫。
相反,倘若并不覺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靜如止水,光陰也就停住了。永恒是一種從容的心境。
夜里睡了一個好覺,早晨起來又遇到一個晴朗的日子,便會有一種格外輕松愉快的心情,好像自己變年輕了,而且會永遠年輕下去。
耶和華在西奈山向摩西傳十誡,其第四誡是:星期天必須休息,守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殺勿論。有一個人在星期天撿柴,他便吩咐摩西,讓信徒們用石頭把這人砸死了。
未免太殘忍了。
不過,我們不妨把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閑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閑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間。只是勞作,沒有閑暇,人會喪失性靈,忘掉人生之根本。這豈不就是瀆神?所以,對于一個人人匆忙賺錢的時代,摩西第四誡是一個必要的警告。
當然,工作同樣是神圣的。無所作為的懶漢和沒頭沒腦的工作狂乃是遠離神圣的兩極。創造之后的休息,如同創世后第七日的上帝那樣,這時我們最像一個神。
閑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閑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東抓西模,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個人一生的確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緊張匆忙了。但是,也正因為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不抱野心,只為自己高興而好好做成幾件事了。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還有多少事準備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態,也是—種積極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感覺到活在世上已經無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號了。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未完成的心態中和死亡照面,他又會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死亡何時到來,人生永遠末完成,那么,我們就會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也保持著超脫的心境。
分到一套房間,立即興致勃勃地投入裝修。缺一卷墻紙,托人買了來,可是興奮已逝,于是墻上永遠袒露著未裱糊的一角。
世上事大抵如此,永遠未完成,而在未完成中,生活便正常地進行著。所謂不了了之,不了就是了之,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態。
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計劃,晚上發現只完成很小一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輕時的心愿,年老時發現只實現很小一部分。
今天的計劃沒完成,還有明天。今生的心愿沒實現,卻不再有來世了。所以,不妨榨取每一天,但不要苛求絕無增援力量的一生。要記住:人一生能做的事情不多,無論做成幾件,都是值得滿意的。
一個作家在創作旺盛時期就死了。人們嘆息:他本來還可以做許多事的……
可是,想做的事情未做完就死,這幾乎是必然的。不要企求把事情做完,總是有愛做的事情要做,總是在做著愛做的事情,就應該滿意了。
“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耶穌有一些很聰明的教導,這是其中之一。
中國人喜歡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當然也對。不過,遠慮是無窮盡的,必須適可而止。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也可以預作籌劃,不妨就預作籌劃,以解除近憂。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卻無法預作籌劃,那就暫且擱下吧,車到山前自有路,何必讓它提前成為近憂。還有一些遠慮,完全不能預見,那就更不必總是懷著一種莫名之憂,自己折磨自己了。總之,應該盡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擱憂慮,保持輕松和光明的心境。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這樣你不但比較輕松,而且比較容易把這難處解決。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來許多天的難處都擔在肩上,你不但沉重,而且可能連一個難處也解決不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