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多,高明特意從家里又回到公司,他要把那個拖了半個月的設計圖紙趕出來。客戶已經催了幾次,他在QQ上發了一個抓狂的表情。沒過一分鐘,這哥們聊起剛結束的NBA半決賽來。他從家里趕過來加班,居然先看了一場比賽。
沒有誰會否認高明是個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就是磨嘰!拖拉癥重癥患者!”如今的合伙人直言不諱地說,“不到最后時刻不會干活,兩年里活生生被他拖黃的項目就有三個。”
明明事情擺在眼前,而且舉手就可完成,卻總是拖著不辦——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像高明一樣的拖拉癥卻像流感一樣日益蔓延。
這樣的生活工作狀況在職業相對自由的人群中尤其常見。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里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后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心理學家給了他們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癥患者”。做事拖拉其實是一種“心”病,或者說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拖拉癥,就像是網絡時代的“感冒”一樣,雖不致命,卻無處不在。特別是在選擇和誘惑太多、碎片思維盛行的時代,拖拉癥更是家常便飯。高曉松說:“每次打開跑步機決心鍛煉減肥,就覺得應該先彈會兒琴,打開琴又覺得光彈琴不寫歌浪費,于是打開電腦,然后上網亂看個把小時;腦子被攪亂了,無法寫作,便上樓吃飯,吃完飯腦袋缺血,必須睡一覺,臨睡前安慰自己,雖然吃完了睡覺就會長肉,但是睡醒了會去跑步機上鍛煉減肥……”
但是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國內對拖拉癥的相關研究成果也較為欠缺。據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拖延心理學研究者之一的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商業教授皮爾斯·斯蒂爾說,從1978年到2012年,承認自己受拖拉癥折磨的人的百分比是原來的四倍!在他看來,把拖拉癥視為當代重要問題并不為過。
網絡上自稱“拖拉癥重病患者”的人越來越多,帶著些許苦惱,夾雜著些許時髦。拖拉癥這個400多年前已經出現的詞語,如今在國內迅速擴散流行,讓拖延一族找到了組織,甚至還有人寫了首《拖拉癥之歌》。
然而,廣大拖拉癥患者們嘴上嚷嚷著“我有病”,實際上并不把它當回事。大部分人其實不了解拖拉癥究竟是什么,成因為何,有得治沒得治,更不會為此上醫院掛號求診。
慢性拖拉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癥患者,其特征是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癥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
由于完成任務的時間跨度較長,有些人總是要熬到最后才動手,這其實是慢性拖拉癥的典型表現。這種毛病乍看起來沒什么了不起,似乎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很快克服,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這種毛病遠比人們想像得復雜和普遍,而且克服起來難度很大。做事拖拉作為一種不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當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從小處說,使當事人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有時把事情拖到實在不能再拖,即使趕在最后把任務完成,質量也根本無法保證;從大處說,會使當事人形成懶散消極的性格,工作效率和創造力也會大受影響。
其實,“拖拉癥”除了表現在工作上的“拖延”,還包括在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如早上鬧鐘響了之后,一定要它鬧到不響才起來;或者是已經到期要還賬的信用卡賬單,卻總要拖個幾天才去交;有些人一直想去考個在職研究生或跳槽,卻遲遲不見行動;甚至有時在家躺沙發里看電視,可以坐上幾小時連廁所都懶得去……這些似乎很難克服的拖拉,大多又會混雜著內疚、焦躁、逃避等種種復雜情緒,令人沮喪。
拖拉癥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有些人深受拖拉癥困擾,并因沒能在最后期限把申請材料湊齊,錯過了一次美國留學深造的機會。前面說到的高明的設計公司因為拖延而黃的三個項目“不算前期費用,損失也在10萬元以上”。而在美國,相關的研究顯示,每年因為不能及時填寫報稅表便浪費了數億美元。哈佛經濟學家戴維·萊布森則證明,由于拖著沒有參加退休計劃,美國工人失去了大量本該領到的退休金。得青光眼的病人當中,有70%僅僅是因為沒按時滴眼藥水便面臨失明危險。
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內疚;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心理壓力;挫折忍耐力降低;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受阻;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焦慮和抑郁。
如果一個人總是將事情推遲到將來,那他就是在逃避現實,懷疑自己,甚至是在欺騙自己。拖延時間的心理會使一個人在現實中變得懦弱,并不斷依靠幻想。他們總是不分事情的輕重,一律拖延,明日復明日,最終碌碌無為。
像高明這類人若有針對性地采取積極措施,改善“慢性拖拉癥”是完全可能的。
戰勝拖拉癥當然是有技巧的。一個簡便而強大的技巧就是除掉環境中誘發我們沖動天性的信號,皮爾斯·斯蒂爾在他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講到,“戰拖”技巧都是對付人的沖動性的,別指望意志力,根本就靠不住。
如果是性格沖動的人,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一旦想到馬上去做,因為等沖動勁頭過了,就會有大量干擾信息涌進來,阻礙你的行動。如果是個慢性子,則可以把一項工作分為若干可付諸行動的小步驟。首先僅僅關注第一步直到把這步完成,然后再繼續下一步。這樣可以避免因自己顧慮過多而產生逃避,進而推遲行動的念頭。只要把它細化,一切就顯得簡單很多。
當思維過于活躍,無法集中精神完成任務時,不要強迫自己堅持去做。這個時候可以先停下來,做一下放松,比如讓身體動動、扭扭腰等。待注意力逐漸回到事件上時,再集中精力完成任務。
要先把任務中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放在最開始完成,或者把不喜歡的事放在待辦事項的第一位,在強化成就感的同時也避免了因重要任務還未完成而帶來的心理焦慮。要學會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極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在工作或學習時,應盡量避開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例如關掉QQ、MSN等聊天工具、關上門等。而當周圍人拖延或忙于各種非重要事情時,也要學會跳出來,告訴自己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避免一起陷入這種消極情緒,并嘗試將問題具體化,比如“如果去做,需要哪些東西”、“完成任務要分幾部分”、“準備花多長時間”等。
人們在面臨一項新的工作時,會為它的繁重與困難而心情緊張,沉重不安,去除這種緊張、沉重、不安的辦法,只有立刻著手去做這件事。當開始工作之后,我們會很意外地發現,事實并不那么困難,從而就有了信心。
此外,要習慣做完事情后給自己獎賞,做完工作后聽一曲優美的音樂,品嘗喜歡的食物,或者看一場自己喜歡的電影,才會逐漸強化對困難的積極出擊,而不是消極拖延。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