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現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很多人都會有焦慮,但是現在的我們要學會焦慮變成我們的動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1.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習慣于意念進步,經常喜歡設定目標、制定計劃,但從未施行。我們沉迷于思想努力的漩渦中。
現在,越來越多的在手機里安裝了時間管理、學習、職場等各式各樣提升自我的APP,在京東、當當、亞馬遜等電商平臺購買了一套又一套的營養書籍,在微信里訂閱了幾十甚至上百的各類公眾號,為自己制定了一份份完美的閱讀計劃、健身計劃……
然而,我們樂于盡情的刷著抖音,玩著游戲,讓自我提升類APP靜靜躺在桌面;購買的各類書籍一直沒有開封,甚至鋪滿了薄薄一層灰塵;匆忙奔波在公眾號閱讀,汲取快餐知識;制定的各類計劃重復制定,而從未開始……
當每日盡頭,突然發現:設定的目標和計劃已流于形式,但我們自我安慰:明天一定開始。結果,第二天醒來早已忘記了昨夜信誓旦旦的決心和承諾,義無反顧的扎進自己的習慣中。
我們向往的美好生活,升職加薪,變身成功人士……只停留在腦海中。
我們越來越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努力,越來越不能專注于做好一件事情。我們用假裝的努力麻痹著自己,換來了焦慮的工作、焦慮的生活、焦慮的自己。
2.
焦慮,聽上去很可怕!
當我們輕輕掀開焦慮的外衣,驀然發現我們的很多焦慮來源于渴望進步、渴望改變、渴望努力、渴望成功。
有時,焦慮僅僅是一種對未來充滿希望但看不到前進方向的迷茫感。我們報名各類課程、購買營養書籍、閱讀公眾號文章、制定各種提升計劃,是一種渴望進步的欲望,只是我們抓的太多,迷失在前進的方向中。其實,我們很難一口吃成個胖子。
有時,焦慮是一種渴望改變自己但又未能改變的無力感。在中國人的骨子里,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人上人”的觀念,很多人渴望改變,但我們發現自己依然平庸。其實,每一個改變都是循序漸進的,最終通過微小改變的日積月累來實現。
有時,焦慮是一種不斷努力但依然失敗的挫敗感。羅振宇曾說過“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我們身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斷的充電,努力成為那個不被時代丟下的人,但卻發現自己的努力并沒有帶來預期中的改變。其實,這種焦慮源于一顆不但努力但又急于求成的心。
有時,焦慮是一種對他人成功的羨慕和嫉妒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無數篇文章,安利著別人的好,別人的成功神話,仿佛社會上到處都是成功的人、暴富的事,并時刻提醒著我們:我們是如何的不如別人,如何的不成功。我們羨慕但嫉妒著文章的人和事,變得焦躁。其實,成功永遠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是我們看的多了;或者我們只看到了成功的結果,選擇性忽略了成功者背后的艱辛。
焦慮是個好事情,因為我們的焦慮是不想一直舒適的混日子。
3.
正視我們的焦慮,讓專注和日積月累的努力,將焦慮化為成長的動力。
最近看了知乎曾發布的大片《你有權不焦慮》,漫畫家許先哲的專注和努力最讓我感動。
26歲且沒有美術基礎的許先哲,決心成為一個漫畫家。最初,他連自己想象畫面的10%都表現不出來,漫畫故事也沒有厚度的開始,通過一邊做翻譯養活自己,一邊努力的畫下去、練下去,每時每刻都在準備著,過了四年,終于拿出第一部漫畫作品《鏢人》,收到很多反饋,成功簽約新漫畫,并得到世界頂級漫畫大師們的推薦。
正如許先哲所講:成長不是一瞬間的事情,成長是日積月累的腳步。所以不管他遇到什么挫折,只要堅信自己的腳步,繼續走下去就好。
成長是克服焦慮的最好方法。但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焦慮也不會憑空消失。我們需要丟掉意念進步,找準專注的方向,每天努力一點點,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消除焦慮,實現成長。
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只能加劇你的焦慮。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