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在得失之間不停地徘徊,一生都處于苦惱之中。
他們對取舍猶豫不決。
對于一些本來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卻又想方設法地想留住。
為了這些無關緊要的事而終日煩惱,長此下去有損身心健康。
與其擔憂會失去,倒不如讓它失去好了,換來了心情的輕松和愉悅,不是更好嗎?有這樣一個故事:每天上午9點,一輛豪華轎車總會穿過紐約市的中心公園。
車里除了司機,還有一位無人不曉的百萬富翁。
百萬富翁注意到:每天上午都有位衣著破爛的人坐在街對面的椅子上死死地盯著他住的旅館。
那個人怪異的行為引起了百萬富翁極大的興趣,他要求司機停下車并徑直走到那人的面前說:“對不起,我真的不明白你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著我住的旅館看。”“先生,”這人答道,“我沒錢,沒家,什么也沒有,只得睡在這長凳上。
不過,每天晚上我都夢到住進了那所旅館,那干凈的大床舒服極了。”百萬富翁聽了以后,對他說:“今晚你一定能好夢成真。
我將為你在旅館租一間最豪華的房間,并付一月房費。”幾天后,百萬富翁路過這個人的房間,想打聽一下他是否對此感到滿意。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人已搬出旅館,重新回到了街邊的凳子上。
當百萬富翁問這人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答道:“當我睡在凳子上,我就夢見我睡在那所豪華的旅館里,舒服得不得了,這種好夢讓我一覺到天亮;但當我睡在旅館里,我就夢見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這夢真是可怕極了,以至于完全影響了我的睡眠!”每一種生活都有它的得與失,正如人們所說:“醒著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所以我們應該正視人生的得失,要知道世間萬物本來就是來去無常,所以得到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必無所適從。
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
不能舍棄別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別人都沒有的。
會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只要這樣一想,你就會有一種釋然頓悟的感覺。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會遭遇小的失意,后者與前者比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們卻往往會怨嘆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其實得到固然令人欣喜,失去卻也沒有什么值得悲傷的。
得到的時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于是得到了滿足,卻失去了期盼;失去的時候,擁有的就不再是擁有了,于是失去了所有,卻得到了懷念。
連上帝都會在關了一扇門的同時又打開一扇窗,得與失本身就是無法分離:得中有失,失中又有得。
《孔子家語》里記載:有一天楚王出游,遺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說:“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會撿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到這件事,感慨地說:“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為什么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撿得,
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
就常情而言,人們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時候,大都喜不自勝,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時候,自然會沮喪懊惱,心中憤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
但是對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來說,他們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把個人的得失記在心上。
他們面對得失心平氣和、冷靜以待。
如晉代的陶淵明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之后,認為官場是污濁的、骯臟的,他置身其中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于是,他毅然決然辭官還鄉,他失去了功名利祿,失去了工作,沒有了養家糊口的憑借,但是卻毫無遺憾和留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精神上的這種得意和輕松,是任何物質的東西都難以取代的,陶淵明不被世俗所束縛,舍棄物質利益、放飛心靈的超然情操,千百年來,令多少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當我們在得與失之間徘徊的時候,只要還有抉擇的權利,那么,我們就應當以自己的心靈是否能得到安寧為原則。
只要我們能在得失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那么,我們的人生就不會被世俗所淹沒。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